1. 主页 > 艺术典故

西方艺术脉络(46)—物派/李禹焕

2)、李禹焕

1956年二十岁的李禹焕从汉城大学美术学院退学并移居日本,1961年毕业于东京日本大学大学哲学系,同时还学习日本画。李禹焕曾任多摩美术大学教授,现为东京艺术大学客座教授。

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,日本出现了被称为“物派”的重要艺术现象,1968年10月,在日本神户举行的“第一届现代雕刻展”上,多摩美术大学学生关根伸夫在地上挖掘出一个深2.7米、直径2.2米的圆坑,并将挖出的土方堆筑成一个和坑相对应的圆柱体,命名为《位相——大地》,意在启示人们重新认识物体和空间的概念,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揭示出作品与自然的关系,以及物体的特征。

1关系项2015.jpg

《关系项》 2015

李禹焕敏锐地发现这件作品与他所提倡的艺术观相吻合,此后连续发表评论文章,通过褒扬关根伸夫的作品,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,从而推动了“物派”的发展。

“物派”的作品以大量使用未经加工的木、石、土等自然材料为主要特征,尽可能避免人为加工痕迹,并采用极端单纯化的组合手法。同时,这类作品注目于非物质、非物体的境界,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、物体或物体表面所涉及的空间,将空间视为作品因素之一来考虑,以及由此而产生的“场”的变化。

2对话2015.jpg

《对话》 2015

此外,还通过将表现内容降至最低限的手法,来揭示自然世界“原本状态”的存在方式,从而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的“真实性”,以此表现日本式的感知方式和存在论。

李禹焕在经历现代日本社会激烈变革的同时,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反思,推崇艺术行为个性化。他的艺术观指导与推动“物派”的活动,对“物派”理论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,他由此成为“物派”群体的中心人物。

3始于点1974.jpg

《始于点》 1974

他发表了大量的理论文章,对建立在近代主义之上的西方现代美术提出了批判。其主要论点是:作为现代社会的美术,不能成为向自然世界添加人为主观制作物的工具,应该成为引导人们认知世界真实面貌的媒介。他主张从主客体分离、具有西方合理主义意味的思维方式中脱离出来,崇尚主客体不分的、重视自然“原本状态”的思想。在李禹焕的主导下,“物派”艺术家致力于与外部空间建立新的联系,提倡更加开放的作品形态,成为打破传统美术文脉、解构现代艺术潮流的一次尝试。

4始于线1976.jpg

《始于线》 1976

单色画运动也成为与具体派、物派对战后亚州现代艺术进程中意义深远的三大流派之一,也一个侧面显示韩国的汉文化修养很高、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很好。单色画运动和物派,都标志着上述这点。

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https://www.145758.com/yishudiangu/1985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weixin888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