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主页 > 艺术典故

西方艺术脉络(69)—全文总结篇章(十二)

鲍德里亚认为,当代大众传媒直接制造大众文化口味,复制兴趣幻想和生活方式,把大众塑造成了“漠不关心的大多数”。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本身被消解了,个体成了网络的一个点。鲍德里亚在《超历史 超性别 超美学》一文中进一步提出超美学(transaesthetics)由于资本主义商业消费的逻辑,艺术已不限于艺术领域,而向社会政治、经济等各领域扩散。如此一来,艺术的自律与独立性都消失了,艺术的社会功能已经结束。

640 (1)(1).jpg

可以很清楚地看到,鲍德里亚的批判,与阿多尔诺等人的批判,虽然相隔半个世纪,论点并没有很大差异:从“文化产业”到“仿象世界”,说的是同样意思。只是罪魁祸首从电影变为电视,从胶片技术变成电子技术。考虑到近年网络技术迅猛发展,文化产业的批判理论,找到一个新的理论发言者:提出当今文化“泛艺术化”的德国学者韦尔施,被认为是吹响了批判理论的新号角,他所谓 “泛艺术化”,“基本上是只将非审美的东西变成或理解为美”。他的基本的论辩沿袭阿多尔诺与波德里亚,只是他不得不面对新媒介的强大得多的渗透力。

640 (2)(1).jpg

艺术的发展,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。格罗斯伯格有言:“人类一直生活在传播的世界里,但只有我们生活在媒介传播的世界里”

4)、所有这些对“文化工业”的批判,都是在批判艺术的“非康德化”,艺术产业的发展逻辑,离康德的论辩越来越远:现代艺术产业破坏了康德的“无目的的合目的性”原理。

640 (3)(1).jpg

按照康德的艺术逻辑,在当代产业技术推动下勃兴的艺术产业,的确是艺术的终结,现代社会是艺术堕落的社会。历代批判学派的理论,可以总结为一句话:我们看到的庞大数量的艺术,都不是艺术,而是艺术的异化,艺术本身的“无目的性”被“有目的化”,从而失去了作为艺术最本质的条件。

640.jpg

所以,我们一旦放弃对艺术使命过于崇高的期盼,就或许可以用另一种眼光,类似“体育产业”的眼光,观察艺术与产业的结合。毕竟艺术与体育不管发展到何种程度,其原初形态(在动物、幼儿身上,在入迷的艺术创作者心里)是相似的,都是纯然“无目的性”的“游戏精神”。

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https://www.145758.com/yishudiangu/2033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weixin888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